熱搜專欄
飛碟雲(莢狀雲)頻現台灣上空:成因解析、熱區與觀察小提醒
資料日期:2025/08/27
近日全台多地出現俗稱「飛碟雲」的莢狀雲(lenticular cloud),從台北盆地、陽明山東側,到台東、大武山與武陵農場都有民眾拍照上傳,引發討論。中央氣象署與前局長鄭明典指出,莢狀雲並非外星或怪象,而是大氣中「駐波」作用下,穩定且含水氣的風流經過山脈或地形時,上下擺動造成的凝結現象:氣流在波峰被迫抬升遇冷凝結成雲,波谷下沉變暖再蒸發消散,如此反覆形成中間厚、邊緣薄、像豆莢或飛碟的凸透鏡狀雲層。 形成條件通常需三要素:足夠風速、充足高空水氣,以及越過山脈的流動;高度多在約2,000至8,000公尺,出現位置常與地形固定關聯,因此在同一地點(如陽明山東側、山脊背風側)反覆可見。 氣象專家提醒,莢狀雲常伴隨強風或鋒面變化,若與熱帶低氣壓或增強的季風槽同時出現,可能預示局部降雨或風向、溫度變化,但單一現象並不等同颱風或暴雨必來。觀賞建議:遇見時可安心拍照留念,但不要直視太陽、切勿進入受保護花田或破壞景觀;天氣短時間內會快速變化,外出仍應留意氣象局發布的即時警報。最後,莢狀雲因成因與地形密切相關,常成為地方性的「天空指標」,也是拍照與科普教育的好題材。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