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台灣器官晶片崛起:從實驗室到量產的關鍵技術與國家布局
資料日期:2025/09/14
器官晶片(Organ-on-a-Chip)正從學術試驗走向產業應用,台灣近一年在此領域出現多項突破與國際布局。國家實驗研究院(國研院)整合生模中心、儀器中心與國網中心,推動「人類離體測試晶片」專案,期望結合半導體及AI優勢,打造降本、可量產的台版通用模組,加速新藥臨床前驗證與毒性評估。 研發面上,台大許聿翔團隊在心臟器官晶片培養與感測上獲得技術突破,宣稱可在約11–14天內培養出高同步性的心肌組織,並將心跳以壓電感測轉為電訊號,配合多孔盤自動化系統銜接產線,提升測試通量與商業化可能。中研院董奕鍾團隊則開發全球首創的「氧氣梯度微流體晶片」,能在同一晶片上模擬高低氧區域,對腫瘤轉移、幹細胞分化及肺泡機制提供新視角。台北醫大曾厚團隊打造出具血腦屏障(BBB)功能的晶片,對失智、帕金森等腦科藥物研發具潛在助力。 在應用與量產方面,范育睿團隊的雷射誘導血栓晶片以精準控制血栓位置聞名,該系統在2025年獲美國CES創新獎並小批試量產約500片,示範了從研發到試製的路徑。國研院亦與法國CEA、Inserm簽署MOU和舉辦台法器官晶片科學論壇,強化台歐合作,並在國際展會(BIO 2025、MEDICA、CogX)展出台灣技術與產業能量。 器官晶片可用人類細胞模擬生理微環境,降低動物實驗差異帶來的臨床失敗風險;COVID-19疫情曾促成器官晶片在病毒感染機制研究與疫苗開發的應用案例。儘管前景被看好,但技術仍面臨成本、標準化、法規承認與量產製程挑戰;台灣的優勢在於半導體製程、精密製造與自動化產業鏈,若能整合AI算力與臨床驗證平台,有望在全球鏈結中取得「彎道超車」的機會。 展望未來,關鍵在於跨部會支援、法規接軌與國際合作,還有由學研向CDMO、醫藥產業銜接的商業化路徑。台灣若能形成「器官晶片台灣隊」並推動量產模組化、驗證服務與臨床前平台,器官晶片將不僅是替代動物實驗的工具,更可能成為加速精準醫療與新藥開發的重要基礎設施。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