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專題│台灣地位未定論:法理模糊下的歷史、政治與教育辯論
資料日期:2025/09/17
隨著美方學界與官方近年重申「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社會再度出現圍繞二戰戰後法律文件、教科書與政治敘事的激辯。這場論戰既涉國際法文本,也牽動國內政治與對外關係。 歷史與法理脈絡:二戰後,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在政治宣示上提到台灣應由中國接收;但1951年《舊金山和約》寫明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的一切權利,卻未指明歸屬對象,形成國際法上「未定」的空間。韓戰爆發與冷戰態勢,使美國在處理台海議題時採取策略性模糊;此種安排被學者稱為「台灣地位未定論」,成為近代討論的法律與政治根源。 近期發展: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國務院相關說法喚起國際關注,並引發國內政治論戰。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以歷史接收性質論述「沒有台灣光復節」,指出蔣介石當時是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相關言論遭在野黨與部分社會團體強烈質疑,指責其削弱中華民國主權宣稱。中國官方則在白皮書中重申一中立場,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學界與智庫則呈現分歧:有學者強調《舊金山和約》文字是國際法起點,為「未定論」奠基;另一派則援引日後的中日和約、台北和約與實際政治管轄,主張中華民國在台事實上具備主權性元素。 內政與教育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建議在教材中呈現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聯大第2758號決議與中日和約等原始文件,促使學生以史料思辨台灣外交處境。此舉被支持者視為提升史料素養、避免單一史觀;反對者則擔憂教科書會被政治化、激化社會分歧。 國際回響與實務:歐洲及美國部分學者與議會已注意到聯大2758號決議常遭曲解,強調該決議處理聯合國「中國席位」問題,並未直接決定台灣主權歸屬。相對地,北京側以2758號決議與「一個中國」宣稱台灣屬其領土,並在外交場域對台灣國際空間進行壓縮。 評論與前景:法律文本的模糊,為台灣保留了某種策略彈性,但也成為國內政黨與外交間的爭論焦點。專家普遍認為,面對外部權力角力與內部認同分歧,台灣需要更清晰的公共說明與長期共識建構——無論是透過史料教育、民主討論,或由政府說明對外立場與安全策略。台灣地位的爭論,顯示歷史文件與當代政治交織的複雜性:法律上的「未定」,在現實政治中既是一道風險,也是需被謹慎管理的空間。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