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徐榛蔚的救災指揮與信任裂痕
資料日期:2025/09/25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光復鄉遭受嚴重淹水與泥流衝擊,造成多人死傷、失聯,引爆中央與地方在救災時序與資訊公開上的衝突。身為花蓮縣長的徐榛蔚,成為媒體與網路討論的焦點:一方面她在縣府前進指揮所主持會議、透過臉書呼籲社會捐助並請求中央支援;另一方面縣府被指控未落實撤離通知,且縣長曾將募款貼文下架,導致民眾質疑善款去向與縣府公開透明度。 中央與部會的說法指出,內政部、農業部等在21日即多次通報並提供1837戶撤離名單,行政院長與總統均到場勘災並要求加速搜救與復原;賴總統甚至授權國軍在與地方取得共識下進入民宅協助清運與搬運,並要求水利署在2週至1個月內修復馬太鞍溪堤防。中央也由衛福部啟動賑災專戶,鼓勵捐款集中至受信任管道。 然而受災家屬與現場證詞顯示,仍有罹難者家屬表示「沒有收到撤離通知」,地方廣播與通訊在關鍵時刻出現落差,使得「誰負責撤 evacuate(撤離)」成為輿論焦點。民間監督聲音亦翻出過去花蓮捐款的收支爭議,批評縣府善款運用與資訊揭露不足,網路意見讓徐縣府的募款貼文在網路壓力下短暫下架,隨後由中央啟動統一賑災管道以降低民眾疑慮。 在政治場域,國、民兩黨代表互有指責,立委傅崐萁與行政院代表在現場爆發口角;綠營則呼籲先救災後問責,並強調中央與地方應一條心。檢調已介入對通報、撤離及公共危險等事宜調查,追查事故成因與責任分擔。 當前救援重點仍在黃金72小時內完成搜救、穩定堤防以避免再度溢流,以及安置受災民眾與清理家園。面向未來,專家與民間呼籲:一是救災資訊與撤離機制必須落實到「人」的層級(包含行動不便者名單與逐戶通知);二是賑濟資金與復建經費須更透明公開,建立民眾信任;三是中央與地方的職責分工與事前預防(如監測、通報標準)需檢討、修正,以避免類似悲劇重演。徐榛蔚在救災現場扮演指揮角色的同時,也面臨來自親友鄉民、媒體與司法調查對縣府作為的檢驗。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