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血月來襲:科學·賞月·拍攝全攻略(9/8台灣可全程可見)
資料日期:2025/09/06
本月(9/8)凌晨,台灣將迎來一場少見的月全食──俗稱「血月」。台北市立天文館與多家天文單位指出,月球自00時27分進入地球本影(初虧),1時31分至2時53分為全食(紅月)最精采階段,3時57分復圓結束;全食持續約1小時23分,是未來15年內台灣可見最長的一次。 科學解釋:月全食時,太陽光經過地球大氣折射後,藍光被散射,僅餘紅光投射到月面,造成暗紅或銅紅色的「血月」。天文館並提醒,月食變化與地球大氣狀態(如火山灰或塵霾)相關,顏色與亮度會有差異。 如何觀賞與拍攝:專業天文攝影者周銀王建議以肉眼即可欣賞全程;若想拍攝兼顧地景,廣角(約24mm)在00:20起每4分鐘一張;全食期(約01:30–02:52)需提高ISO(3200–5000)、光圈全開、快門秒數能呈現月面細節;長焦(300mm以上)則需赤道儀或穩定追蹤與快門線以免模糊。選擇西方開闊視野、避開光害與雲層是關鍵。 民間文化與占星:大眾媒體同時報導占星與民俗解讀,例如以血月象徵情緒釋放或能量轉化,但天文界強調以科學角度理解現象,並提醒不要與末日論混淆。 觀測建議:若天氣不佳,台灣多個天文館與科博館將舉辦現場觀測或直播活動,可透過館方頻道同步觀看。把握此次難得的天象,既可享受自然美景,也能用科學視角理解夜空變化。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