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中國推出「K字簽證」搶才與內部反彈:期待、疑慮與走向
資料日期:2025/10/03
重點:中國自2025年10月1日實施「K字簽證」,旨在便利全球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出身的青年STEM人才來華交流。政策象徵意義明顯,但在國內引發就業、公平及族群偏見等爭議。 政策概述:國務院於8月修法增列「K字簽證」,申請門檻包括學士(含)以上學歷或在知名院校/研究機構從事相關工作。與既有普通簽證相比,K簽在入境次數、有效期與停留期上更為便利,且不必事先提交國內聘僱或邀請單位的證明。具體審核標準與配套管理由駐外使領館陸續公布。 國內反彈:在就業壓力與青年失業率升高背景下,網路熱議「搶飯碗」、「公平焦慮」,並伴隨對南亞、特別是印度人的不信任與歧視言論。民間關切焦點包括:年發放上限、是否允許正式就業、年審與移民風險、審核透明度與安全審查機制。 官媒與專家回應:官方與官媒以「築巢引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反駁質疑,強調為長期人才短缺與十四五人才戰略服務,並稱K簽非移民簽證,將有配套管理。國際觀察者則指出,K簽象徵意義強,但短期內難以取代美國H‑1B的吸引力;同時提醒應警惕政策被用作「自力更生」戰略的一環。 風險與建議:透明公布申請條件、配額或名額限制、持證者就業與社會保障權利,以及安全審查流程,有助於安撫國內疑慮。若配套不足,政策易成社會情緒發洩的導火線;若執行得當,K簽可作為吸引國際合作、補短板的一項工具。 展望:K字簽證既是中國在全球人才競爭中展示開放姿態的政策信號,也是國內就業、社會情緒與外交語境下的試金石。未來關鍵在於細則公佈、透明度提升與與民溝通,才能把象徵性轉化為實際成果。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