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後備旅轉編與戰力再造:從教召延長到裝備現代化的挑戰與進展
資料日期:2025/10/18
近年來台灣後備旅成為國防改革重點:國內外對後備戰力能否銜接現役多有關切,軍方遂推動組織、訓練與裝備三面向改造。主要變動包括:將原隸屬全民防衛動員署的18縣市、20個後備旅,依報導在「明年元旦」分批移編作戰區(實質由陸軍兼任指揮),期縮短現役與後備的訓練、裝備落差,強化戰時整合與機動調派。訓練面,後備教召由傳統5–7天延長為14天,並在漢光41號演習中首度以旅級規模驗證動員(召集逾2萬2千名後備軍人),同時落實「同心演習」與全旅動員效能驗證。組編與人力上,18縣市後備旅基幹人力已由百餘人擴編,計畫年底達近300名基幹、並建立24小時內完成動員編成能力。裝備面,國防部規劃依「常、後一致」標準,為守備及後備部隊配發含光學瞄準鏡、夜視器與新式步槍等單兵戰鬥裝備,以提高實質作戰能力。實務應用也見端倪:後備部隊不僅參與漢光軍演、城鎮韌性與民物力動員演練,平時並投入重大災害救援(如2025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時,三、五作戰區合派1050名官兵支援復原作業),並以地方設施作為教召戰術位置,提升區域熟悉度。挑戰仍存,包括組織移編頻繁造成指揮與資源協調成本、基幹現役幹部能量需持續擴充、以及裝備配發與維護的後勤能量。展望上,若能穩定指揮歸屬、持續擴增基幹編制並加速「常、後一致」裝備配發,後備旅將從人海動員向高頻率、可即戰化的快速反應部隊轉型,成為戰時與災時雙重後盾。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