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黃金時代」成為外交與產業新口號:從日美同盟到英國核能與澳洲稀土的多重意涵
資料日期:2025/10/28
自2025年秋季以來,「黃金時代」一詞頻繁出現在國際政治與產業布局的宣示中,既是領袖間的政治賣點,也成為經濟、能源與供應鏈重整的政策框架。10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東京會談並簽署旨在開啟美日同盟「黃金時代」的文件,雙方強調將擴大防衛合作、貿易與關鍵礦產供應合作,將此詞作為強化盟邦關係的象徵性承諾。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在與美國深化核能與AI合作時,也以「核能黃金時代」來包裝大規模投資與基礎建設擴張,並吸引微軟、輝達、OpenAI等科技業巨擘承諾資金與運算設施。澳洲社論與專家則以「稀土黃金時代」描述該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上的機會與挑戰,提醒必須補強下游加工與永續治理。相對地,學界對「黃金時代」的反思提醒:詞彙可拉動國內政治支持與國際合作意願,但並不保證風險消失——地緣政治對抗、經濟脫鉤、供應鏈瓶頸與內部治理問題都可能使所謂「黃金時代」短暫或無法落地。綜觀近期事例,「黃金時代」更多被用作政策轉型的宣示性語彙,關鍵仍在資金、法制、技術能否配套,以及是否能在競爭壓力下維持長期供應與安全承諾。對台灣與區域國家而言,這波以「黃金時代」為名的重組,既帶來合作機會,也要求在能源、半導體與稀土等領域策畫韌性策略,避免成為大國戰略競合中的被動一方。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