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印太新角力:核動力潛艦熱潮與區域戰略變局
資料日期:2025/10/30
摘要:2025年秋季以來,核動力潛艦議題在印太區域急速升溫。美韓高層會談、AUKUS執行進展、美國潛艦新艦建造與日本防衛檢討,交織成一幅科技、盟友合作與戰略風險並存的新版圖。 事實脈絡:南韓總統李在明於10月29日在慶州會見美國總統,當面提出希望美方同意提供核潛艦用核燃料並允許南韓建造核動力潛艦。美方表示認同南韓需要核動力潛艦能力,並提議就供應燃料與後續合作展開磋商。南韓強調用途為長航程追蹤與防禦,非搭載核武;歷史上南韓早在2003年曾有過相關嘗試但遭中止。 同時,AUKUS體系下澳洲正加速投入資金擴建造船與維修設施,並分期支付款項協助美英提升核潛艦產能;澳方也規劃引進並最終本土製造核動力潛艦。美國方面,新一代戰略彈道核潛艦(哥倫比亞級)與維吉尼亞級攻擊潛艦建造持續推進,但供應鏈與關鍵零組件交付仍為時程風險。 區域與技術面:日本防衛專家會議已提出應研究「新世代動力」,暗示核動力潛艦納入討論;北韓則被指可能從俄方獲得潛艦技術協助,並在發展潛射彈道與核動力潛艦方面持續活動。核動力潛艦相較柴電型具長時間潛航、速度與遠洋投射優勢,但同時帶來核燃料供應、維修基地、艦隊訓練與核安管控等重大需求。 戰略與風險評估:若更多美國盟友取得核動力潛艦能力,將提升區域嚇阻與反潛能力,但也可能刺激周邊軍備競賽、引發外交緊張與法制(如日本現行法規)討論。核燃料供應鏈集中在少數國家,供應同意牽涉核不擴散承諾與政治條件,如何兼顧能力提升與透明監管,將是決策關鍵。 後續觀察:短期看美韓就供料與技術轉移進行雙邊磋商;中期關注AUKUS執行、造艦產能擴充與哥倫比亞級進度;長期則關乎印太戰略平衡、區域安全架構與國際核安體系的調適。對話、透明與配套的法律與監督機制,將決定核動力潛艦擴散是否能成為穩定嚇阻工具,或演變為新的安全風險。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