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減稅-愛悠熱搜專欄

熱搜專欄

中共在地協力者
季辛格
台灣有事
館長陳之漢
Costco
瘋子披薩
蘇澳淹水
離境稅
火箭軍
台版柬埔寨
普發現金入帳
超大豪雨
歐洲議會
紅色司令部
高市早苗
颱風動態
普發1萬
鳳凰颱風
肉品市場開市
肉品市場開市
特斯拉
吳石
鳳凰颱風
魏哲家
蕭美琴
普發現金
太子集團控股
停砍公教年金
黃明志
全民減稅
健保補充保費
體育統戰
世界大賽

從調幅到分配:台灣「全民減稅」的政策成效與爭議

資料日期:2025/11/06

近年台灣政府多次以「全民減稅」為施政訴求,透過調高免稅額、標準扣除與各項特別扣除額,讓上千萬納稅戶在報稅季感受到稅負減輕。財政部統計,自民國107年起推動所得稅制優化以來,累計6年整體減稅利益已逾新台幣3200億元;單年度調整亦曾在一次公告中帶來約95.7億元的全民減稅效益,顯示稅制調整確實帶來可觀財政空間轉向民間消費力。 制度設計上,部分調整是自動連動物價(CPI)而觸發:若CPI累計上漲達法定門檻(綜所稅為3%),免稅額與扣除額就會上調,讓稅制與通膨同步修正,減少實質稅負隨物價上升而「被吞噬」的情況。實務數字上,近年免稅額、標準扣除與薪資等特別扣除均有不同幅度上調,受惠戶數以中低、中產階級為主,多口之家與薪資所得者感受較強。 不過,「全民減稅」標籤下仍有爭議。官員強調,減稅並非空降的福利,而是因經濟成長與稅基變動有調整空間,且進一步強調富裕部分持續承擔較高稅負(例如少數申報戶負擔大宗稅收)。批評者則憂心:減稅若未配合嚴謹財政規劃,可能削弱政府未來在社福、長照與防疫等支出的財源;另外,若減稅設計偏向固定額度或比率,富裕階層獲益比例可能高於低所得者,進而影響所得重分配效果。 與國際相比,減稅話術與實質效果也常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美國為例,有法案以「全民減稅」包裝,但國會預算處估算該法案在十年內將使聯邦赤字大幅增加,同時對不同所得族群的利得分配不均,成為政治攻防焦點。這提醒台灣在推動減稅時,仍須兼顧財政紀律與公平性。 展望未來,政策關鍵在於:一、維持透明的財政影響評估,明確揭露減稅對短中長期財政收支、社福支出及債務的影響;二、設計具還原性與進步性的稅負結構,確保中低收入者或多口之家能優先受惠;三、使用自動調整機制(如與CPI連動)降低政治操作空間,同時保留必要的彈性以應對經濟波動。只有在公平與永續兩端取得平衡,「全民減稅」才可能成為真正惠及多數、而非少數既得利益的政策成果。

資料來源

An unhandled error has occurr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