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高市「台灣有事」言論引爆區域緊張:北京以外交、軍事與輿論多管齊下回應
資料日期:2025/11/16
摘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表述,引發北京強烈反彈。過去一周來,中方向日方採取外交、軍事與輿論三面夾擊式回應,並引發區域與我國關切。 事實脈絡與主要作為:自高市於國會發言後,中國先由外交層級召見日方代表並呼籲中國公民暫勿赴日,其後再由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社群平台發表「斬首」式言論,引爆日方與國際關注。中國海事機構接續發布航行警告,11月17至19日黃海中部實彈射擊演練;中國海警編隊也曾駛入釣魚台(日本稱尖閣諸島)附近海域巡航並滯留約一小時。中國教育部更對赴日留學發布「留學預警」,顯示以人員流動與交流限制作為外交施壓手段。 日美與區域回應:日方強化海自與海上保安廳監控,並在社群釋出艦艇、反潛演練畫面以示因應;美國駐日大使公開譏諷中方戰狼外交,表態支持日方,突顯美日聯盟在此事件中的政治效應。專家指出,北京的作為呈現「複合式威脅」特徵(語言威嚇、經濟與人員限制、軍事恫嚇並行),目的在施加政治成本與測試國際反應底線。 對台灣的意涵:此一日中爭端以台灣議題為導火線,直接牽動台海周邊安全與我方外交空間。國內部分聲音呼籲政府對日給予「溫暖回應」,強調台日是命運共同體;另有學者提醒,面對中國的複合式施壓,台灣須同步強化戰略溝通、資訊透明與民眾心理預期管理,避免成為外部摩擦的替代籌碼。 觀察要點與建議:短期內應留意三項風險:一、中日在釣魚台與黃海的軍事互動是否升級為常態化對峙;二、北京以旅遊、留學、經貿等非軍事手段施壓台日與台灣的可能延伸;三、輿論戰與信息作戰對區域民心的影響。建議我方政府加強與日美及區域盟友溝通,提升情報與海空域監控,並透過公開說明安定民心,同時維持低度克制以避免語言或行為出現不可逆升級。 結語:高市「台灣有事」一語迅速放大為區域對抗的引信,當前局勢呈現多層次、跨領域的互動模式。台灣在此情勢下應既重視安全準備,也持續深化與日、美等民主夥伴的合作,並以穩健溝通與危機管理降低誤判風險。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