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特斯拉在十字路口:從巨型晶圓廠夢想到銷售、法規與供應鏈挑戰
資料日期:2025/11/08
要成為AI與電動車雙雄,特斯拉(Tesla)正同時面對野心、供應鏈與市場信任的三重考驗。本週圍繞特斯拉的議題集中在:馬斯克提出興建「巨型AI晶圓廠(terafab)」以滿足自製AI晶片需求、董事會通過接近兆美元級的長期股權薪酬案、以及來自銷售與安全面的逆風。 供應鏈與晶片野心:馬斯克在股東大會後指出,為了滿足未來自駕、Robotaxi與人形機器人所需的晶片,特斯拉可能自建超大型晶圓廠,並評估與英特爾等廠商合作;AI5、AI6晶片的量產時程亦被提出(局部量產2026、量產2027起算的時間表)。不過,半導體生態與製程門檻極高,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台灣訪問時直言:要複製台積電多年累積的製造與工程能力「幾乎不可能」,強調單靠資金難以趕上先進代工廠。台積電在先進製程、良率與客戶生態的優勢,使得特斯拉若走向自製仍面臨重大技術與時間風險。 治理與資本市場:特斯拉股東壓倒性通過馬斯克的新薪酬方案,若達成未來10年嚴格營運與市值目標,馬斯克可獲巨額股權獎勵。支持者認為此舉綁定願景、利於長期轉型;反對者則擔憂公司被過度依賴單一創辦人、稀釋股東權益,且部分大型機構投資人表態反對。 市場、銷售與安全壓力:歐洲市場顯示警訊——德國今年特斯拉銷量大幅下滑,面對歐洲與中國競品推出更小、更平價車型,特斯拉在當地的吸引力受挑戰;公司已在歐洲推低配版本以回應價格敏感度。另有多起重大交通事故與產品安全訴訟浮現:包含被控車門設計與電池火災導致乘員受困的訴訟,及本地新聞報導的致命車禍案,這些事件持續牽動消費者信任與監管審視。 展望與風險:若特斯拉走自建晶圓廠路線,即使與英特爾或其他廠商合作,也需面對多年技術累積、資本支出與產能驗證的挑戰;反之,倚靠代工廠(如台積電、三星)則受限於全球產能競爭與AI晶片需求暴增。短期內,品牌形象、歐洲銷售走勢與安全監管將是影響特斯拉營運與股價的主要變數。特斯拉的下一步,既關乎技術野心能否落地,也取決於其能否在市場與監管壓力下維持消費者與投資人信心。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