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吳石再成兩岸話題:從「密使一號」到追思會引發的政治與史觀爭論
資料日期:2025/11/08
隨著中國大陸諜戰題材劇《沉默的榮耀》播出,曾於1950年被處決的高階共諜吳石,再度成為兩岸媒體與政治辯論的焦點。根據國家人權記憶庫與公開史料,吳石為中共派入國民政府潛伏,代號「密使一號」,曾提供重要軍事情報,抵台後繼續從事地下情報工作,被捕後遭判死刑。 近期爭議導火線為台北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行的「五○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主辦單位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的活動,因社群與影視帶動出現獻花、祭酒畫面而吸引關注,部分花束署名來自大陸人士。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並表示,活動本意為悼念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強調政治受難者與情報工作者有別,否認以吳石等共諜為主角;鄭同時呼籲以對話取代對抗、關注歷史反思。 朝野反應卻高度分裂。學者薛化元指出,紀念曾對我國安全造成直接危害的中共間諜「令人費解且矛盾」,強調轉型正義應以釐清真相為核心;前政界與民間人物如王美琇、蔡正元、立委王定宇等則批評鄭的出席等同配合中共史觀或統戰,甚至指涉背棄國家與美化叛徒;民進黨發言人亦質疑活動流程有統戰之嫌。鄭麗文與主辦方則回應,追思會舉辦逾30年,往年未以吳石為主要祭悼對象,且她出席是為悼念因政治信念受迫害者及其家屬。 在對岸方面,官方與黨媒將吳石等人塑造成「犧牲烈士」,並透過影視與文宣強化敘事,呈現促統意味。大陸民眾受劇情感召赴馬場町獻花的現象,也引起我方陸委會對可能被利用作為統戰、打卡活動的警覺。 此一事件把白色恐怖、轉型正義、國安考量與兩岸敘事交織於同一公共場域:一方面是如何界定何為「政治受難者」與何為「從事顛覆或間諜活動」的判準;另一方面是政黨領袖在處理歷史記憶時的政治分寸。學界與觀察者建議,面對影視再現與跨境敘事,應以可驗證的史料與司法檔案為基礎,推動轉型正義與史料透明,並在教育與公共論述中明確說明事件脈絡,避免影視或外部宣傳成為改寫集體記憶或影響國家安全認知的新變數。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