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專欄
「在地協力者」成為戰線——從認知作戰到國內政治指控的延伸
資料日期:2025/11/16
近年來「中共在地協力者」一詞在台灣媒體與政壇頻繁出現,從國防部的書面報告到立法院的口水戰,這個概念既指涉外部敵對勢力的滲透技術,也成為國內政治攻防的新標籤。 什麼是「在地協力者」?官方定義多見於國防與情報單位,國防部指出大陸對台實施認知作戰有四大模式──外宣、網路粉紅、操作農場(假帳號生態系)與「協力」,後者指潛伏或利用本地人物、媒體與組織散播不實或導向性訊息,擾亂國內社會信任與決策環境。 操作手法與影響:資料顯示,中共會結合官媒論述及境外網軍,以在地帳號放大特定議題(如國防採購、公共建設)負面敘事,製造「寒蟬效應」,促使討論自我收縮。國防部強調,國軍正透過快速查證、溯源與官方社群澄清來回應,但虛實難辨、傳播速度快,仍構成長期挑戰。 政治化的爭論:除了安全面向,「在地協力者」也被政黨用作相互指控的工具。立法院就總預算、國防經費的協商中,朝野互指對方「成為中共在地協力者」,以抹紅或反抹紅論述攻防;個別案例如對媒體或立委揭露中共認知作戰報告的評論,也被解讀為呼應敵方敘事,進一步模糊了國安與政治競爭的界線。 個案與司法面向:另外,共諜案件的偵辦常被放大檢視為「在地協力」的極端例子,政黨間要求司法徹查、清查內部滲透,但也有聲音提醒應慎防以國安名義過度政治化處理。 專家與社會因應建議:受訪安全與媒體研究者建議,一方面提升媒體識讀與政府透明度,讓民眾能辨識來源與動機;另一方面強化跨部會追溯溯源能力、對外說明機制與法律面(如假訊息相關法制)審慎立法,兼顧防護與言論自由。 結語:面對混合戰與資訊戰的長期性,台灣需在強化技術偵測、社會韌性與公共溝通三方面同步進展;若任由國安話語被簡化成政治口號,反而可能助長敵方目的──讓社會內部自主收縮,達成分化與影響力擴張。
資料來源